您好,欢迎来到湖南湘和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拥抱优质股权时代!国金资管王斯杰:市场或具备上行空间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5-07-10

“拥抱优质股权时代。”近日,国金资管资产配置部投资经理王斯杰接受券商中国记者专访时表示。

  王斯杰自2016年进入投资领域,从基金研究起步,近年已成长为券商资管新生代权益投资经理。

  他在采访中透露,去年“9·24”政策后,其投资思维由防御转向市场走强视角——当前利率环境下,为优质股权资产注入持续增量资金,或推动“优质股权时代”到来。

  王斯杰自去年起布局创新药,并指出尽管板块近期反弹,整体估值仍处较为合理区间。

  以下为对话实录:

  拥抱优质股权时代

  券商中国记者:自上而下地把握宏观大势在您的投资框架中非常重要。您认为当前市场尚未充分定价的宏观变量或政策红利是什么?从宏观角度如何看股市下半年行情?

  王斯杰:从去年“9·24”至今,我在投资心态上最大的转变是从偏防御转向偏市场走强思维。这种转变主要基于两个观察:一是自2024年起政策层对金融的政治定位和支持力度持续增强;二是当前利率环境下,过去一年多时间,国债、银行存单、分红险收益率的情形,或具有长期趋势性。

  当前利率环境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资权益资产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下降或将为权益市场(尤其是优质股权)提供增量资金,催化“优质股权时代”的开启。市场对此趋势的定价仍不充分,以红利股为例,去年利率环境推动其上涨,但今年除银行板块外,红利指数整体表现平淡。

  此外,市场预期美元进入下行周期,人民币可能升值,这对A股、港股和中概股资产构成利好,并可能吸引全球资本边际流入。

  券商中国记者:当前看好哪些投资机会,今年下半年计划如何布局?

  王斯杰:展望下半年,我认为潜在的中美货币政策宽松(降息)有望为A/H股带来增量资金。当前利率环境和新质生产力或将是驱动市场的双主线。

  具体而言,关注两大方向:一是资产定价体系重构下的价值重估:聚焦现金流稳健、低估值的传统行业,其价值重估过程仍在持续。二是高质量发展驱动的科技成长:在新能源材料、AI应用、创新药等领域,挖掘具备技术优势的高成长企业。

  另外,关注生猪养殖行业和绿电运营商等行业板块机会。

  券商中国记者:当下对市场投资有何看法?

  王斯杰:拥抱优质股权时代。

  我对市场整体保持乐观。当前市场股市具有前瞻性定价特征:居民存款处于高位而机会成本较低,资金此前滞留银行本质上是信心不足所致;如果信心修复,股市低估值优势或将显现——事实上,当前市场整体估值仍处较为合理区间,大量优质资产尚未被充分定价。

  预计当下市场下行空间有限。展望未来,市场或具备上行潜力。今年或可能呈现底部区间逐步抬升的特征,待增量资金积累至临界点,或将进入正反馈循环。

  创新药板块行情有望在未来持续演绎

  券商中国记者:你们从去年以来就持续布局创新药。今年以来创新药在沉寂了四年后迎来强劲反弹,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王斯杰:创新药板块自2021年新冠疫情后持续调整,多数个股已跌至账面价值或现金等价水平,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去年“9·24”后,随着市场风险偏好快速修复,我们基于三重逻辑逐步建仓:一是创新药技术突破与基本面实质性改善,二是当前利率环境对成长股的估值的一定支撑,三是美债收益率见顶,预期强化未来降息空间。

  本轮创新药反弹本质是“基本面改善+市场情绪升温”的双重共振。基本面层面,国内创新药企自去年起在管线突破(尤其是FIC(首创药物)/BIC(同类最优)品种)与海外授权(BD)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上半年BD交易规模突破550亿美元(超去年全年),首付款超25亿美元,提振行业景气度。政策层面,国内医药监管持续向创新倾斜,技术路径实现从跟随到领先的跨越,行业正迎来收获期。

  券商中国记者:站在当下时点,创新药板块还有多大增长潜力?您筛选创新药企业的标准是什么?

  王斯杰:尽管近期出现反弹,创新药板块整体估值仍处较为合理区间。随着更多关键临床数据披露、重磅BD交易落地及商业化进程加速,板块行情有望在未来一段时间持续演绎。

  在选股维度上,关注“有传统业务打底,成功向创新药转型,并逐渐形成清晰第二增长曲线”的大型制药企业(Big Pharma)。这类公司兼具稳健现金流、成熟商业化平台与较强风险抵御能力,在创新药兑现周期中具备更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券商中国记者:人工智能(AI)与机器人产业一度成为今年市场阶段性主线。对这两个板块您是怎么看的?AI的应用端会涌现什么机会?

  王斯杰:AI的长期发展趋势已毋庸置疑,它有望成为下一轮技术变革的关键方向,但短期产业化节奏与具体应用落地仍有高度不确定性。尽管AI已深刻改变日常生活,投资决策仍需回归业绩本质。当前AI业绩兑现路径主要呈现两种形态:一是“铲子股”,即为AI公司提供设备支持的产业链;二是具备场景落地能力的应用端企业。

  关注兼具合理估值、稳健业绩增长与持续回购派息能力,且拥有AI赋能潜力的互联网龙头企业。这类企业凭借充沛现金流、深厚技术储备与丰富应用场景,关注其AI业务。

  机器人领域目前仍处于产业化早期,技术路线、成本控制与规模化应用场景均存在不确定性。现阶段机器人投资更偏向主题性质,需保持持续跟踪研究,但提前深入研究有助于在产业拐点出现时把握机遇。

  成长股投资有何分歧?有何诀窍?

  券商中国记者:对于AI、创新药等成长性热门赛道,市场主要分歧点是什么?

  王斯杰:我认为成长股投资(如AI、创新药)存在两个核心矛盾:一是短期高估值/产业催化时间不确定性与长期趋势之间的冲突,二是长期趋势与投资经理短期考核周期的错位。在成长性稀缺的背景下,市场对潜在机会的追捧推高了估值,但也放大了对短期进展不及预期的敏感度。

  当前阶段,关注互联网龙头和Big Pharma(大型制药企业)。以医药为例,买入一家成熟药企,即使创新药研发失败,公司传统业务仍能提供一定估值支撑,而一旦创新药落地,就可能有较大的估值弹性。

  券商中国记者:对于这类成长股投资有何诀窍?哪些信号可能触发您的“止损”或“止盈”?

  王斯杰:对于成长股,关注一些情绪指标,比如成交量占比的历史分位数,或未来是否有产业事件催化。

  触发“止损/止盈”的信号可能包括:核心逻辑证伪(如技术路径失败、关键临床失败)、估值透支长期潜力、产业催化低于预期或出现系统性风险升级。

  在市场提供“合适价格”时布局

  券商中国记者:能否简要概括您的投资框架?它们是如何在您从业经历中逐步形成的?

  王斯杰:我自学生时代起就接触投资,十多年来始终践行价值投资理念,坚信长期、可持续且相对稳健的回报必须建立在长期思维、追求构建安全边际和独立思考三大基石之上。

  长期思维源于我早期基金研究经历。与优秀基金经理的接触让我发现,业绩稳健且回撤相对可控的投资人往往具备较长期的投资视角,他们像企业股东一样审视上市公司,低换手率伴随优质企业共同成长,而非追逐短期热点。需要这种耐心与定力。

  追求构建安全边际的本质是“宁可小赚,不可大亏”。它包含三重维度:估值层面,筛选标的时要重视极端情境下的资产价值底线,我偏好“守正出奇”的标的——即拥有成熟、盈利稳健的主营业务,同时积极拓展具有广阔空间的第二成长曲线;能力圈层面,坚持“不懂不投,懂少少投”,持续拓宽能力圈边界;组合韧性层面,管理组合时,需审慎评估不同资产风险因子暴露的集中度与相关性,力争规避可能造成不可逆损失的“黑天鹅”冲击。

  长期业绩由认知能力与情绪管理共同决定,因此独立思考至关重要。市场短期波动常伴随情绪化叙事,例如上涨时的“宏大叙事”与下跌时的“恐怖故事”。关键在于保持平常心与理性,坚持独立思考。在市场恐慌提供“合适价格”时布局,在市场狂热高估时止盈离场。

  券商中国记者:股市常常经历转换,回顾您的投资生涯,哪一次市场周期(如2015年、2018年)对您的策略优化影响最大?带来了哪些具体改变?

  王斯杰:回顾过去十年的市场周期,2015年泡沫破裂、2018年的去杠杆与贸易摩擦冲击,以及2020—2022年由全世界流动性泛滥转向紧缩叠加多重“黑天鹅”的剧烈波动期,共同构成了我的策略持续迭代的关键节点。“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核心理念始终是锚,但应对复杂性的工具箱在不断丰富。

  具体而言,2015年见证了由杠杆资金驱动的全面市场走强和随后的下跌,让我更敬畏市场、更重视流动性与尾部风险;2018年经历国内强力去杠杆与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双重压力,让我更深刻理解政策,更看重商业模式韧性与财务健康;2020年—2022年经历了疫情初期催生的“赛道股”泡沫以及俄乌冲突等“黑天鹅事件”,让我更开放地动态评估高成长潜力、更前瞻地研究产业趋势。

返回列表

财经导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