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湖南湘和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车企为部分智驾事故兜底?专家提醒车主需关注场景和责任认定问题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5-07-11

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探索给智能驾驶功能事故兜底。

  7月9日,比亚迪宣布在全球率先实现媲美L4级的智能泊车,并承诺在中国市场,比亚迪对所有天神之眼车辆用户在智能泊车场景下的安全及损失全面兜底。比亚迪方面强调,用户在天神之眼智能泊车辅助场景下的安全及依法由本车承担的损失,不用走保险流程,直接联系比亚迪售后处理即可。

  比亚迪并非第一家对部分智能驾驶功能兜底的车企。在此之前,小鹏汽车、鸿蒙智行等也都曾推出过类似的智驾权益。

  去年年末,鸿蒙智行推出“智驾无忧服务权益”,定价4000元。公开宣传资料显示,该权益是在智驾模式运行时发生的事故,对车主所购保险未覆盖的个人自费部分提供一定额度的经济补偿。

  今年4月,小鹏汽车官方正式上线了小鹏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1年费用为239元,最高赔付100万元。若发生智驾事故,可先使用车险理赔,车险赔付不足部分启用该产品作为保障。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类似的兜底类产品对于车企来说肯定不是赔本买卖,“泊车场景相对简单:一是车速很慢,刹车能立即生效,不存在高速行驶时的制动距离问题;二是车库内有人的情况发生概率很低,低速场景下能保证足够安全。因此,智驾险的兜底保障从技术上能保证事故概率极低。”

关注场景定义及责任认定等问题

  在智能辅助驾驶越来越普及的今天,这类安心服务的推出既能展示对自家智驾辅助技术的自信,也为广大司乘人员提供了更多一层的保障。但其中的责任判定问题,也引发了大量争论。

  例如有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事故发生时是否使用了智驾,是由车企来定夺的,而智驾突然退出驾驶员来不及反应也可能酿成事故。此前还曾有媒体报道过某车企在智驾权益赔付过程中产生了责任认定问题。

  德禾上海公司治理业务委员会主任、上海德禾翰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煜律师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车企承诺所涵盖的“智能泊车”场景范围可能并非无限制。例如,这一承诺是仅适用于特定停车场,还是也包括在狭窄街道或私人车位停车?如果范围定义不清,消费者可能在事故发生后面临争议。

  同时王煜表示,在智能泊车导致事故时,谁有权决定事故发生时智能泊车功能是否处于启用状态尚不明确。如果这一判定完全由车企一方掌控,消费者可能处于不利地位,因为缺乏独立验证可能会导致争议。

  张翔也认为,“车企既是‘智驾险’的售卖方,又是‘智驾险’的理赔界定方,这种集‘运动员和裁判员’于一身的身份,有可能让‘智驾险’条款成为车企撇清责任的新工具。”

  专家:“智驾险”仍旧是车主权益类产品,车企与保险公司共享数据是关键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类为智驾兜底的“智驾险”是值得探索的发展趋势,但并非真正的保险产品,长期仍是车企主导的权益类产品。只有在智驾技术、数据共享、相关法规都较为成熟之后,保险公司才会真正入场。

  张翔认为,未来其他车企也会加入这种兜底方式,这是让消费者放心的手段。车企心里清楚,泊车的事故率很低,所以才敢兜底。车企的目的是让消费者愿意购买泊车功能——毕竟开发该功能需要研发费用,只有消费者为其买单后(无论是单独购买该功能还是包含在车价中)企业才能有收入。他补充说,偶尔发生一次事故也没关系,整个池子中的用户足以覆盖这种偶发的小型事故。

  保险业内人士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眼下,商业保险公司推出全面智驾保险并不现实。一方面,保险公司方面智驾相关数据比较缺乏,由于智驾领域的出险数据不够,精算师在制定保险条款、核算保费和确定赔付金额时困难重重。另一方面,智驾领域的法律法规还不能支撑相关保险产品,事故责任的认定难度太大,智驾保险暂时还无法全面推广。

  她强调说,目前车企推出的所谓“智驾险”多数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保险,但随着法律法规成熟、车企数据向保险公司开放,保险公司则能够充分发挥风险评估和精算优势,逐步开发出合适的保险产品,切实保障车主的权益。其中的核心是数据的共享。

返回列表

财经导读

更多>>